2025年商业航天行业产业链结构及前景预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其中美国在轨道资源和发射市场争夺中占据明显优势。然而,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也在加速追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特别是在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生态加速形成。在火箭发射领域,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取得了显著突破。
在应用服务领域,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商业天基测运控系统建设进度领先,已有10余家商业航天测运控公司在45个测控站点部署了80副天线,为近300颗商业卫星提供服务。此外,卫星应用服务也涉及遥感、通信、导航等多个领域,为气象、环境、农业、通信、导航等多个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商业航天产业链结构
商业航天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的火箭研发、卫星研发到中游的载荷发射服务、地面设备服务,再到下游的卫星组网运营及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
上游产业链
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火箭研发和卫星研发两个部分。火箭研发涉及火箭箭体及发动机材料的选择、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等环节。卫星研发则包括卫星平台的设计、制造以及部组件和分系统的制造。在这一环节,企业需要具备先进的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来确保火箭和卫星的性能和质量。
中游产业链
中游产业链主要包括运载火箭整箭制造、卫星地面设备制造、火箭发射及卫星在轨寿命保险等服务。运载火箭整箭制造是连接上游火箭研发和下游发射服务的关键环节。卫星地面设备制造则涉及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的制造,如信关站、控制站、甚小孔径终端(VSAT)、卫星直播业务(DBS)接收天线等。火箭发射及卫星在轨寿命保险等服务则为企业提供发射任务和卫星在轨运行的保障。
下游产业链
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卫星应用与服务。这一环节涉及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功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气象监测、环境监测、农业估产、全球通信、精确导航等。同时,随着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卫星应用服务还将拓展到更多领域,如太空旅游、太空采矿等。
二、商业航天行业前景预测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分析,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以下是对未来商业航天行业前景的预测:
技术创新与突破
技术创新步伐加速,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在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应用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特别是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卫星批量化生产技术、商业天基测运控系统建设等方面,我国将有望取得更多领先成果。这些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产业链重构与升级
低轨卫星星座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产业链重构,推动产业从传统的项目制向服务制转型。同时,新型商业模式将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带动产业升级并形成新的增长点。例如,卫星互联网发展,将涌现出更多基于云服务的地面站和卫星通信设备,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模式创新。
国际合作与拓展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与国际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空间合作文件,未来将在卫星互联网、天基测控等细分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成为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等区域的市场领导者。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持续扩大火箭发射、卫星服务国际“朋友圈”。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政策支持与引导
未来,政府将继续出台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支持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将重点引导创新突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学研协同等机制创新。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对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促使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市场需求与增长
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太空采矿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万星星座”计划推进和卫星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升,我国将有望成为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这将为商业航天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在技术创新、产业链重构、国际合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
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同时本报告还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