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银发经济成为高频热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银发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中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这一庞大群体催生了涵盖养老、医疗、文旅、金融等领域的银发经济市场。
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30万亿元
据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10%,而未来随着进入“长寿时代”,银发经济在GDP中的占比还将进一步增加。
政策层面,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将银发经济纳入国家战略,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新一代银发群体消费观念转变,从“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升级,对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文化旅居等中高端服务需求激增,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银发经济是指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的产业,涉及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涵盖了养老设施和机构、老年房地产、老年护理服务业、老年服饰、老年食品、老年医疗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银发经济的前景令人期待。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银发经济的核心在于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据报道,浙江将聚焦智能康复辅具类、智慧养老类、生命健康类、老年益智类、银发时尚类等五大产业领域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根据相关规划,到2027年,浙江将创新打造一批银发经济重点产业、品牌企业、知名园区和重大项目,银发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1、政策驱动与市场扩容
近年来,中国银发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支持性文件。例如,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优化旅游列车运行图、推进适老化设施改造,满足老年人“慢旅”需求。地方层面,20余省份已制定养老服务专项法规,涵盖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运营等领域。政策红利下,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消费结构升级与需求分层
新一代银发群体(以60后为主)消费能力显著提升,城镇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突破3600元,较十年前翻倍。消费需求从传统的医疗、护理向精神文化、科技产品延伸:
健康医疗:慢性病管理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康复辅具(如电动轮椅)渗透率超60%,中医药保健(艾灸、药膳)年增速超30%。
文娱教育:老年大学在线课程注册用户突破5000万,银发旅游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老年剧场、书画培训等精神消费占比提升至35%。
智能科技:可穿戴设备(如跌倒监测手环)年出货量超2000万台,服务机器人(助浴、喂饭)成本降至5万元以内,加速进入家庭场景。
3、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
银发经济打破传统行业边界,形成“康养+文旅”“医疗+金融”“科技+服务”等跨界模式。例如:
文旅融合:候鸟式旅居、老年研学等产品兴起,部分景区推出“银发专属”线路,结合慢节奏、文化体验设计。
智慧养老: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居家养老,如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远程医疗问诊平台,提升服务效率。
社区服务:15分钟养老服务圈覆盖80%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整合家政、医疗资源,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4、区域差异与挑战并存
一线城市高端养老社区(如CCRC持续照料社区)床位年均新增10万张,而县域市场仍以普惠型服务为主。行业痛点集中在供需错配:适老化产品单一(如功能性食品仅占23.5%市场份额)、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200万、医养结合机制待完善等。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银发经济已从“基础保障”迈向“品质升级”阶段,但产业成熟度仍不平衡。一方面,政策密集落地与技术创新为行业注入活力,智慧养老、银发文旅等新赛道崭露头角;另一方面,适老化改造不足、支付体系滞后等问题制约潜力释放。未来,行业需以技术为杠杆、以需求为导向,推动“精准供给”与“全域融合”。例如,通过AI技术开发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或依托金融工具创新(如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激活老年财富储备。这一过程中,企业需把握区域分化趋势,兼顾高端化与普惠化,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1、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
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达30万亿元,占GDP比重10%,成为核心增长极。细分领域中,智慧养老、老年金融、康复医疗增速领先。例如,养老目标基金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扩大至50城,进一步缓解支付压力。
2、技术赋能与智慧化转型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应用,推动服务模式革新:
健康管理:基于DeepSeek等AI技术的个性化慢病管理方案,可实时监测并预警健康风险。
智能家居:防跌倒传感器、语音控制设备普及,适老化改造需求达2000万户/年。
机器人护理:助浴、陪伴机器人成本下降,结合5G网络实现远程操控与交互。
3、产业链延伸与生态构建
银发经济将形成“产品+服务+金融”全链条生态:
上游:老年专用日用品、保健食品研发加速,低GI食品、智能服饰市场年增25%-40%。
中游:养老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深化,构建“医养康护”一体化平台。
下游: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等金融产品创新,释放老年群体财富潜力。
4、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
政府将持续加码适老化基础设施投资,如增建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优化养老用地供应。同时,社会资本加速布局,预计未来五年养老产业私募基金规模年均增长20%,重点投向智慧养老、康复器械等领域。
银发经济作为中国未来30年最具确定性的增长赛道,正从“边缘产业”向“经济支柱”跃迁。其发展逻辑不仅关乎老龄化应对,更承载着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多重使命。当前,行业已形成“政策引导—需求激活—技术赋能—生态协同”的良性循环,但挑战依然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支付体系待完善等问题需系统性破解。
未来,企业需聚焦“医疗+科技+服务”融合创新,深耕社区养老、健康管理、智能辅具三大核心赛道,同时关注代际包容与通用设计趋势,开发跨年龄层产品。政府层面,需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引导金融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银发经济的黄金时代已至,其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唯有通过多方协同、精准施策,方能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想要了解更多银发经济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报告对我国银发经济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银发经济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银发经济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