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加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用户带来了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各大城市积极布局,力图在这场科技变革中抢占先机。广州是全国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10家整车企业、1200多家零部件和贸易企业等。
广州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计划
6月2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规模不断壮大,培育2—3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50万辆的汽车企业,整车与零部件产值比达1:0.6,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初步商业化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L2(含)以上级别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占比超90%,积极开放应用场景,推动自动驾驶规模化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强化广深联动,力争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互联互通。
广州市政府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是一种明确的政策信号,表明政府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重视和支持。
广州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智能电动转型,多赛道并行发展。去年的《关于促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广州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推动整车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支持新能源(含混合动力)新车型加速量产。对于新上市的新能源(含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量产车型,按不同品类给予每个车型不超过5000万元奖励,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亿元。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深度融合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推动传统交通体系向智能化、网联化跃迁。在中国,该领域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同步提速。当前,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规模,产业生态从单车智能向“车路云一体化”加速演进。政府主导的测试示范区、先导区覆盖超过2.2万公里开放道路,为技术验证与场景落地提供了规模化基础,同时车企、科技公司、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构建了独特的“中国方案”竞争优势。
一、政策法规环境:顶层设计与系统性支撑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框架。国家层面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单车智能+车路协同”双轨路径。地方政府同步响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试点城市开放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深圳更率先立法支持L3级上路通行。政策重心聚焦三大方向:
标准统一化:加速自动驾驶分级、数据安全、高精地图等核心标准制定,推动跨区域测试互认;
基建规模化:推进5G-V2X路侧设备、智慧杆柱等新型基础设施覆盖,支撑车路云协同落地;
监管创新化:探索事故责任认定、保险体系等新型治理工具,破解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瓶颈。
二、技术创新生态:自主突破与融合应用
技术环境呈现“多层次突破、跨领域融合”特征如下
1、核心技术创新
感知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国产化率提升,禾赛科技等企业跻身全球供应链;
决策层:华为ADS 2.0、百度Apollo等全栈解决方案实现L3级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落地;
通信层:5G-C-V2X直连通信技术完成标准化,车联网终端渗透率显著提高。
2、跨界技术融合
AI与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环境感知与决策效率,赋能智能座舱个性化服务;
高精定位与地图:北斗导航结合动态高精地图,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
边缘计算:分布式算力网络提升车端实时响应能力,降低云端依赖。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技术迭代与政策赋能共同驱动产业步入规模化商用前夜,但蓬勃发展的背后仍有暗礁潜伏。标准碎片化导致跨企业系统兼容性不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空白制约商业化步伐,而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环节的国产替代紧迫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与碳中和战略的深度融合,正为智能网联汽车开辟物流配送、共享出行等新场景,倒逼产业从技术验证向生态构建跃迁。这一矛盾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要求产业链在协同创新中探求破局之道。
三、产业链协同格局:集群效应与价值重构
产业生态形成“区域集群化、主体多元化”特征如下
横向协作深化: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吉利)、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科技巨头(华为、百度)形成“三足鼎立”,通过跨界合作(如长安-华为、吉利-亿咖通)整合硬件制造、软件算法与生态服务能力。
纵向链条完善:上游核心零部件(芯片、传感器)国产替代加速,中游整车厂聚焦集成创新,下游延伸至出行服务、数据运营等新盈利模式;
区域集群成型:长三角(上海/苏州)、珠三角(深圳/广州)、京津冀(北京/天津)三大产业集聚区,依托政策试点吸引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头部企业布局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
四、社会应用与挑战:需求驱动与瓶颈突破
社会需求与环境约束交织影响发展路径:
1、应用场景多元化
乘用车领域:L2级辅助驾驶成标配,自动泊车、高速NOA功能普及;
商用车领域:干线物流、末端配送加速无人化试点;
智慧城市协同:车路云一体化助力交通效率提升,如雄安新区智能交通网络。
2、核心挑战待解
安全伦理困境:数据隐私泄露、黑客攻击风险催生《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
基建覆盖不均:路侧设备智能化改造成本高,城乡区域发展失衡;
人才结构性缺口:复合型研发人才稀缺,校企合作亟待深化。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在政策、技术、产业链的多维驱动下,已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用临界点。政策环境的系统性支撑、技术创新生态的自主突破、以及“车企-科技公司-供应链”的深度协同,共同构筑了全球领先的产业竞争力。然而,标准统一性缺失、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瓶颈、核心芯片国产化压力等挑战仍需攻坚。
未来产业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软件定义汽车”重构价值链,车企盈利模式从硬件销售转向OTA升级、数据服务等软件增值;二是车路云一体化加速与智慧城市、碳中和目标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三是“中国方案”依托市场规模与迭代速度优势,逐步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角色蜕变。唯有通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法规伦理框架、构建开放产业生态,中国方能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革中占据制高点,最终实现智能出行的全面革新。
想要了解更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