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现状
1. 市场规模与存量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有37.4万家酒店(15间及以上客房)处于开业状态,房间规模达到1714万间,显示出酒店存量市场规模庞大。新开业酒店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新开业酒店3.7万家,接近2023年全年开业门店量的95%,房间规模为157万间,达到2023年全年开业房间量的96%。
尽管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酒店数量急剧减少,从2018年的34.4万家减少至2021年的25.3万家,但连锁酒店数量不降反增。2022年,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门店数有所回暖,达到26.1万家。连锁酒店数量从2018年的7.46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9.55万家,增长幅度达28%。连锁酒店数量持续增长,连锁化率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连锁酒店数约9.06万家,较2022年增长28%,连锁化率从38.75%提升至40.95%。
中高端酒店市场品牌竞争激烈,国际品牌(如万豪、希尔顿、洲际等)与本土品牌(如华住集团、锦江酒店等)并存,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锦江、华住、首旅等前三大连锁酒店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2.11%、15.96%、10.07%。
2. 市场表现与区域差异
2024年,中国酒店业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严峻的形势倒逼行业深入思考、改革求变。行业前三季度的平均入住率下降了2%,平均房价下降了4%,RevPAR(每间可销售房收入)下降了6%,且这些指标也不及疫情前的2019年。然而,不同城市在出租率和房价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一线、新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等)酒店需求旺盛,市场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下沉市场(如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酒店的业绩也颇为亮眼。例如,沈阳的出租率和房价同时上涨,而三亚和长沙的降幅尤为突出。
3. 数字化与智能化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
酒店的数字化本质是利用系统和技术去人工,减少人的操作,提升线上操作的便利性和快捷性,降低人力成本。酒店前台的无人入住办理系统和退房系统、机器人、PMS(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线上订房、开发票、点餐退房、供应链管理、新零售管理、品控管理、会员网评等都是酒店数字化的应用。目前,各大集团都已经逐步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当连锁化程度越高的时候,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普及也将会越高。数字化可以帮助实现酒店与技术的更好融合,提升效率,维持高水准管理服务水平。
二、重点趋势
1. 连锁化继续上升
连锁化依旧是2025年的主基调,也是未来酒店业的主流方向。酒店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调整后,通过连锁化来推动整个行业的结构优化,实现整个酒店业的良好循环。如今,我国整体的连锁化达到40%,但供给存在失衡。一二线城市连锁化远高于三、四线及县域市场,东部地区的连锁化高于中西部市场。这些因素都将随着连锁化的推进逐步被解决,这些不平衡的发展现状也为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酒店品牌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土壤。
未来,连锁酒店将继续吸引单体酒店的重组与翻牌,存量市场的基本面在改观,存量市场的产品性质在改变,存量市场产品质量在提升。品牌向上走需要品牌全面进行优化。市场上未来也不需要如此多的酒店品牌,品牌需要有自己精准的定位和管理价值,真正能赋能酒店资产本身,实现酒店资产的整体收益良性发展。成功的品牌一定是有自己的特色标签,无需太多描述就能让消费者和投资人认可。
例如,锦江酒店(中国区)实行12+3+1政策,即整合旗下品牌,形成12个主力品牌、3个度假品牌、一个希尔顿欢朋。此举有利于锦江体系聚焦资源,形成更为集中的品牌效应。针对存量市场的变化,各大集团也相应地开始针对存量市场逐步调整自己的品牌发展模式,以应对翻牌带来的挑战。各个品牌不断通过降低造价、改造范围、提高改造效率等手段来适应存量市场的发展。
2. 存量市场的整合与升级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预测
存量酒店整合、连锁化、品牌化、品质化提升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存量争夺在2025年依旧是主基调,这是市场经济和新消费主义发展的必然。肩负数十万家酒店升级改造,也是未来连锁化的重要支撑依据。如今,存量正在成为国际集团和国内集团共同争取的板块,但存量酒店面临的是改造、成本、运营提升等问题,需要品牌方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高端酒店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客户体验,满足消费者对豪华环境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例如,一些酒店开始提供定制化服务,如主题客房、特色餐饮、私人管家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跨界合作也成为酒店产业的重要趋势之一,酒店将与旅游、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3.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意识的提高推动了酒店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酒店企业开始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实践和创新。例如,一些酒店开始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酒店还通过垃圾分类、废水处理等措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酒店的环保形象,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4. 政策环境与市场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酒店业平均入住率下降了2%,平均房价下降了4%,RevPAR下降了6%。这些指标不仅低于2024年的整体水平,也远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然而,一些重点城市的酒店市场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例如,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酒店需求旺盛,出租率和房价相对稳定。同时,下沉市场如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酒店业绩也颇为亮眼,显示出酒店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对旅游业的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为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提出2025年起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2天;11月6日和12月5日,国务院和发改委分别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和《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发展冰雪旅游。此外,各地政府也积极推动酒店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例如,上海、广州等地多次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带动餐饮和酒店消费的增长。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行业挑战与机遇
1. 行业挑战
供需矛盾:尽管酒店行业整体规模庞大,但供大于求的现状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
同质化竞争:市场上酒店品牌众多,但同质化严重,品牌细分不明显,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
成本压力:随着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的不断上升,酒店业的成本压力日益加大。
环保要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酒店业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酒店的运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 行业机遇
消费升级: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的加速推进,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住宿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中高端酒店市场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国家对旅游业的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为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酒店业在客户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为酒店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跨界合作:酒店将与旅游、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为酒店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
如需了解更多精品酒店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