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7亿人,比上年末增加约0.17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1.07%,比重较上年提升1.27%;2023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心脏病、中风等疾病,对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救援服务需求迫切。
院前急救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理,随后将患者安全送达医院急诊室之前的这一阶段。它包括了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的过程。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和减少伤残。在急救现场,急救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同时,急救人员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稳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和焦虑。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与健康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各项完善医疗行业发展的政策持续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阶段健康领域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举措。国家和地方政府对EMS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建设、提升急救能力。这些政策为EMS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例如,北京市等地方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条例和实施方案,推动院前急救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AED是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于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誉为“救命神器”。在公共场所广泛配置、普及使用AED,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调查显示,急救培训的普及率和所在地区的抢救成功率是成正比的。当前,我国在不断关注专业急救的同时,也在持续加强社会急救能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院前急救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因此,急救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实践,以确保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在监护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急救人员还需要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转运至医院急诊室,以便进一步治疗。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也是需要急救和紧急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景,这些灾害通常造成大量的伤亡和疾病,对EMS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EMS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拓展到更广泛的地区,包括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
智能监测设备、远程医疗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的应用,将使EMS服务更加高效、精准。这将有助于提升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未来EMS行业将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通过加强急救人员培训、优化资源配置、推广智能化技术等方式,不断提高EMS服务的整体水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