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来水行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乡融合进程及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该行业涵盖水源开发、水处理、管网输送及终端服务全链条,旨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安全、稳定、可持续的饮用水及生产用水。随着国家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持续加大,行业正经历从“保基本”向“优服务”的深刻转型,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与模式优化成为关键议题。
(一)供给体系:规模化与区域分化并存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当前农村自来水供给体系呈现“东部集约化、中西部分散化”特征。东部地区依托经济优势,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工程覆盖比例高,管网漏损率低,水质合格率高。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复杂、人口分散影响,仍以单村、联村小型水厂为主,小型工程占比高,管网老化、漏损率高,水质稳定性不足。水源保护方面,尽管政府加强了水源地保护,但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渗透等问题仍威胁水质安全,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及新兴污染物风险隐现。
(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与市场化探索交织
农村供水工程管理长期依赖“村管村用”模式,导致专业人才匮乏、运维能力薄弱。部分村庄仍由村委会或村民自管,缺乏科学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团队,水质监测、设备维护等环节流于形式。市场化融资方面,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供水项目建设,但回报周期长、水费收缴率低导致融资难度大。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县域统管”模式,通过组建国有供水公司、设立专项养护经费,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
(三)技术升级:智慧化与绿色化驱动转型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农村供水系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水表实现用水量实时监测与远程抄表,降低漏损率;AI水质预警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水质指标,结合算法预测污染风险;北斗智能巡检优化管网运维流程,降低巡检成本。绿色技术成为“双碳”目标下的新方向,光伏提水、再生水利用等技术形成闭环体系,降低能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需求端:多元化场景驱动服务升级
生活用水品质化:农村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持续增长,对24小时稳定供水、水质实时监测的需求激增。净水设备入户率提升,催生末端净化设备市场快速发展。健康饮水意识提升推动低钠水、富硒水等高端产品需求增长。
产业用水集约化: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项目推动集中式供水需求。现代农业园区日均需水量大幅增加,要求供水系统具备更高承载力和稳定性;乡村旅游区扩张带动商业用水需求,需建设专用供水管道。
应急需求刚性化:气候变化导致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因旱情出现临时性缺水,亟需建设备用水源和应急调水设施。管网韧性提升通过管网分区计量、压力管理等技术,降低漏损率,保障极端天气下的供水安全。
(二)供给端:结构性矛盾制约均衡发展
规模化工程覆盖不足:尽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提升,但中西部地区仍依赖分散式供水,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占比高,水源保障能力弱。
设施老化与维护成本高:中西部偏远地区管网老化严重,维护成本高,导致供水稳定性不足。部分早期建设的单村水厂因设备老化,制水能力不足,引发季节性缺水。
水质稳定性不足: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渗透等问题导致部分区域水质波动,微生物超标、重金属污染风险仍存。
(三)供需平衡:整体平衡与区域失衡并存
当前行业整体供需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东部地区通过城乡一体化工程实现高效覆盖,中西部地区仍依赖分散式供水,部分区域存在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波动问题。政府通过财政倾斜和技术帮扶逐步缩小差距,但资金缺口和技术瓶颈仍是主要制约。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壁垒,实现“同源同网”
政策推动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规模化工程覆盖率目标提升,减少小型分散工程带来的管理成本。部分省份通过立法明确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推动“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落地。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同源同网”,中西部地区通过专项债支持加快推进。
(二)市场化改革:社会资本参与,激发行业活力
引入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探索水价分级机制。水价改革试点平衡公益属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部分省份试点“按需定价”,对高耗水农业和商业用水实行阶梯收费,既保障农民基本用水需求,又推动节水意识提升。市场化融资通过“专项债+社会资本+用户付费”组合,缓解资金压力。
(三)智慧化升级:技术赋能,实现精准调控
智慧水务技术全面普及,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农村供水从“人工巡检”向“智能管控”转型。智能水表渗透率提升,AI水质预警系统覆盖率扩大,北斗智能巡检优化运维流程。国家级农村饮水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实现动态监管,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四)绿色化转型:生态优先,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技术成为行业新方向,光伏提水、雨水收集、再生水利用等技术形成闭环体系,降低能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流域统筹管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推动农村供水工程与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协同发展,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解决方案。
(五)专业化管理:培养人才,提升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供水服务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水平。加强对农村供水单位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农村居民用水权益。推广“物业化托管”“片区化运营”等新模式,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欲了解农村自来水行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