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终端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提高,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医疗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增加,中国血液制品行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血浆站与血站,中游指的是血液制品,包括白蛋白、凝血因子类与免疫球蛋白,下游包括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实验室等。行业内历经几十年企业大量兼并、重组后,目前有血液制品批签发及终端销售的国内血液制品制造商仅3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较高。
由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质量要求,该类产品具有较高的壁垒,截至2016年底,全国约有28家血液制品企业,并形成了以天坛生物、华兰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等为第一梯队的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在总量控制、流通控制、生产质量等方面加强了行业监管,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同时对行业实行GMP认证制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约有28家血液制品企业,其中25家通过2010年版GMP证书认证。
多年以来,行业中形成了以天坛生物、山东泰邦、上海莱士、华兰生物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四家公司多年的年采集血浆均在1000吨以上,合计采浆占国内血浆采集量60%以上,头部效益明显。不过,行业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在采单采血浆站数量不足300家,全年国内总体采浆量突破10000吨,与实际血浆需求量仍存在较大差距。
2021年全球血液制品市场规模约417亿美元,预计未来以9.33%的复合增速增长至2030年的931亿美元。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呈寡头竞争格局,根据2021年国际血浆蛋白治疗协会数据显示,杰特贝林、百特、基立福与等公司血液制品营收占全球市场的78.84%。
从产业链条来看,处于上游的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质量是血液制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家企业都在拓展采血浆站资源,也有行业巨头相继在血液制品领域布局。近年来,双林生物、卫光生物等企业也在“抢夺”浆站资源,另一家医药巨头华润医药通过“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定向增发”的组合方案,斥资50亿元成为博雅生物控股股东,并将目标直指年采浆量1000吨的第一梯队准入门槛。2023年12月,为完善旗下血液产业链布局,海尔集团豪掷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分析
我国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强制要求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检测、存储、运输、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具有可回溯性的过程记录,实行全链条严格监管。我国的监管部门对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期市场呈现弱势回调走势,经济修复不及预期,以及场内无新增资金进场成为制约大盘反弹高度的主要原因。在结构性行情下寻找相对确定性的投资机会是当下多数投资者想要做到的事情。
在临床治疗中,血液制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品临床适用症状的增加、老龄人口数量的增长,国内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新版医保目录中血液制品报销范围逆势大增,可以预计其未来临床需求只增不减。
随着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产能的提升,国内血液制品企业有望抢占相应市场,未来国产替代有望打开增长空间。
欲知更多关于血液制品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投资前景规划,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