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首款智能眼镜或将于12至16个月内推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分析师马克·古尔曼称,苹果将在未来12到16个月内进入智能眼镜市场,首先将推出一款无显示屏的眼镜,与Meta的Ray-Bans(雷朋)智能眼镜展开竞争。苹果最终目标是提供真正的AR(增强现实)眼镜,可通过镜片显示内容,但这至少需要几年时间。
AR 眼镜(增强现实眼镜)是一种集成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光学投影、透明显示屏等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用户的现实视野中,为用户提供增强的视觉体验。AR 眼镜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工业、娱乐等多个领域。
增强现实(AR)技术正从概念加速渗透至现实生活,其中AR眼镜作为核心载体,正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代智能终端的重要形态。近年来,全球科技巨头与中国本土企业竞相布局,推动光学显示、人机交互等底层技术突破,叠加5G、AI等基础设施成熟,AR眼镜逐步从 niche 产品向消费级与企业级市场规模化落地。中国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本土化场景创新及政策支持,已成为全球AR眼镜产业的核心增长极,不仅主导消费级市场出货,更在技术标准制定与生态构建中展现引领潜力。
2025年AR眼镜市场表现如何?
2025年,全球增强现实(AR)眼镜市场随着诸多技术巨头与初创公司的纷纷涌入而不断发展。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9月3日,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的《2025近眼显示市场趋势与技术分析》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达60万台,到2030年将飙升至3210万台,较今年出货量暴增超50倍,行业步入“爆发前夜”。
国际品牌加速布局,不仅多款AR眼镜原型陆续推出,Meta也计划近期发布AR眼镜Celeste,叠加OLEDoS产品价格下降,市场关注度与消费需求同步升温。区域格局方面,中国目前是AR眼镜出货主力市场但全球竞争加剧。
2023年全球AR眼镜市场呈现亚洲、北美领衔市场的格局。亚洲市场占比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消费级AR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AR眼镜市场中,亚洲占比约45%-50%,其中中国贡献了主要增量,全年出货达到24万台,同比增长133.9%。
CINNO Research最新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达26.2万台,同比增长73%,创历史新高。该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AI/AR眼镜出货量将达90万台,同比暴涨133%,行业三年内有望突破千亿规模。
中国AR眼镜行业市场全景调研
中国AR眼镜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加速+市场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阶段,消费级与企业级市场双线增长,本土品牌龙头效应初显。
消费级市场以轻量化、低功耗、信息提示类产品为主导,价格下探与应用场景丰富推动渗透率快速提升。头部品牌通过与手机、内容平台联动,构建“硬件+生态”闭环,吸引年轻群体与科技爱好者。企业级市场在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率先落地,例如远程协助、手术导航、虚拟培训等场景,政策对“数字新基建”的支持进一步打开B端市场空间。竞争格局方面,本土企业凭借供应链响应速度与成本控制优势,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主要份额,同时加速与国际品牌在高端技术领域竞争,部分企业已通过光学模组自研、算力架构升级形成差异化壁垒。
技术方面,光学显示、人机交互、轻量化是当前技术攻关的三大主线,AI与AR融合催生新应用形态。Micro OLED、光波导等技术成熟降低功耗与体积,全彩显示能力提升沉浸式体验,部分产品已实现“墨镜级”外观设计,解决早期用户对“设备感”的抵触。语音识别、手势追踪精度优化,眼动追踪等新交互方式进入商用阶段,AI算法加持下,设备可通过用户行为预判需求,实现更自然的“无感交互”。材料革新与芯片制程升级推动产品重量下降,部分消费级机型已接近日常穿戴的舒适阈值,续航能力提升至全天使用水平。AI技术明确AR眼镜应用场景,例如实时翻译、环境感知、智能推荐等功能,使设备从“信息展示工具”进化为“智能助手”,加速场景落地。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中国AR眼镜行业已实现从“技术可行性”到“商业可用性”的跨越,消费级市场的爆发验证了需求潜力,技术创新为产品体验兜底。但行业仍面临生态碎片化、内容供给不足、用户认知度待提升等挑战。未来增长将取决于三大关键变量:底层技术能否持续突破物理限制(如显示清晰度、设备重量),跨行业场景能否形成规模化盈利模式,以及全球产业链协同能否支撑成本进一步下探至大众可接受区间。
场景落地是AR眼镜从“科技玩具”走向“生活必需品”的关键,消费级与企业级场景差异化发展,本土化需求推动场景创新。
在消费级场景,聚焦“碎片化信息获取”与“轻量化娱乐”,例如运动时的实时数据显示、通勤途中的AR导航、社交场景的虚拟形象互动,内容生态从工具类应用向游戏、短视频等泛娱乐领域延伸。在企业级场景,工业领域通过AR眼镜实现“解放双手”的远程协作与设备检修,医疗领域辅助医生进行3D影像叠加与手术规划,教育领域通过虚拟模型提升复杂知识的可视化教学效率。在本土化特色,中国企业更擅长结合本土用户习惯设计场景,例如电商直播中的虚拟试穿、文旅景区的AR导览、传统戏曲的虚实结合演出,推动AR从“技术秀”转化为“文化载体”。
中国AR眼镜行业正站在规模化爆发的临界点,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与供应链优势已构筑起初步竞争力,但生态成熟度与高端技术突破仍是未来增长的关键变量。短期看,消费级市场的价格下探与B端场景的标杆案例将驱动行业快速增长;长期看,能否在光学显示、AI交互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以及能否构建开放共赢的全球生态,将决定中国企业能否真正定义下一代智能终端。对于投资者与从业者,需重点关注具备技术壁垒、生态整合能力与全球化布局的头部企业,同时警惕技术迭代风险与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盈利压力。随着AR技术从“可选”变为“必需”,中国有望在这一赛道复制智能手机时代的产业辉煌,成为全球AR眼镜创新与制造的中心。
想要了解更多AR眼镜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