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企业净增1999.9万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务院新闻办8月22日上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成就。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企业净增1999.9万户,个体工商户净增3394.6万户。
中国民营经济行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企业净增1999.9万户,个体工商户净增3394.6万户,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活力。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推动就业、促进创新、提升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国有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民营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类型。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
从宏观层面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证照分离”改革,简化企业注册流程,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质量提升等方面也不断加强,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在微观层面,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体现在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量的持续提升。企业净增1999.9万户的数据表明,我国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企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服务业等领域,民营经济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民营经济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等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格局下,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成为推动民营经济稳健前行的“双引擎”。
截至5月底,私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同比增长5.2%。私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截至5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1.27亿户,同比增长1.0%。在社区零售、餐饮服务、家政维修等领域,个体工商户以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县域经济崛起与数字基础设施下沉,民营经济呈现“梯度扩散”特征: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优势区域,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在中西部县域,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带动个体工商户数量激增,形成“东强西兴、多点开花”的格局。
民营经济在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但挑战与机遇始终并存。当前,其既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核心技术“卡脖子”、国际贸易壁垒等外部压力,也需应对自身治理能力不足、创新投入见效慢等内部问题。如何在“危”与“机”的交织中找准定位?如何将政策红利、市场潜力转化为实际增长?这不仅需要企业层面的战略调整,更依赖于发展路径的系统性优化——从区域布局的均衡化,到全球化能力的提升,再到创新生态的协同共建,民营经济的下一站,正指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例如,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等压力,民营企业加速从“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在技术创新领域,民营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力军”,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赛道,部分企业研发强度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突破——例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电池技术创新,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前列。在业态创新层面,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不仅重构了传统产业(如物流、零售),更催生了灵活就业等新形态。这种转型虽伴随阵痛(如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退出市场),但长远看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想要了解更多民营经济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