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复苏中重构,一文揭示跨境旅游行业全景调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涵盖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赴他国旅游)与入境旅游(外国居民赴本国旅游),涉及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全产业链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交流、消费体验与资源整合,推动全球旅游市场互联互通,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行业现状与供需分析
1. 市场需求复苏与结构性变化
需求侧:2024年全球跨境旅游人数和支出显著回升,出入境规模已接近2019年水平。中国作为核心客源市场,推动亚太地区成为热门目的地,消费者偏好从传统观光转向体验式、深度游和定制化产品,例如生态旅游、文化主题游和健康安全导向的行程。
供给侧:在线旅游平台(OTA)和社交媒体成为主要预订渠道,占比超70%。企业加速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如签证办理、本地化体验和灵活退改政策。同时,新业态企业(如目的地管理公司、垂直细分平台)崛起,推动市场多元化。
2. 供需矛盾与机遇
短期挑战: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及部分国家签证限制仍制约需求释放。供应链方面,航空运力恢复滞后于需求增长,导致部分线路价格高企。
长期机遇:中产阶级扩容(尤其是新兴市场)和老龄化人口推动银发旅游、医疗旅游等细分需求。政策层面,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如RCEP)促进跨境便利化。
二、产业链结构解析
跨境旅游产业链呈现“上游资源整合-中游服务运营-下游消费终端”三层结构,并加速数字化转型:
1. 上游:资源开发与技术支持
旅游资源:目的地景区、酒店、交通(航空、邮轮)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旅游业占比提升至12%。
技术赋能:大数据和AI优化行程规划,例如携程等平台通过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推荐;区块链技术用于跨境支付和信用验证。
2. 中游:服务运营与渠道整合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
传统旅行社: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如中青旅推出定制化小程序,覆盖签证、保险等全流程服务。
在线平台:OTA巨头(如携程、飞猪)占据主导,2024年市场份额超60%;垂直平台(如马蜂窝、穷游)专注内容社区引流。
地接服务:目的地服务商通过本地化运营(如语言支持、文化体验)提升竞争力,东南亚市场涌现一批中小型地接社。
3. 下游:消费终端与用户行为
消费者分层:高端市场偏好私人定制和小众目的地(如南极、非洲 safari);大众市场依赖套餐产品和促销活动。
渠道变迁:移动端预订占比达85%,短视频平台(如抖音、TikTok)成为重要灵感来源。
三、发展趋势预测
1. 数字化转型深化
虚拟现实(VR)与元宇宙:虚拟旅游体验(如故宫VR导览)将补充线下行程,吸引年轻用户。
智能客服与自动化:AI客服处理80%的标准化咨询,降低人力成本;区块链技术保障跨境支付安全。
2. 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
绿色旅游认证:全球超50%的酒店将引入碳足迹标签,欧盟拟对高排放航班加征税费。
社区参与式旅游:目的地开发更注重本地利益共享,例如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体验项目。
3. 区域市场分化与政策驱动
亚太主导增长:中国、印度出境游复合增速预计达8%-1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政策红利:中国试点恢复团队出境游国家增至80个,签证便利化和免税政策刺激消费。
4. 风险与应对策略
地缘政治与健康风险:企业需建立弹性供应链,如多目的地备份和保险产品创新。
数据安全与合规:GDPR等法规要求企业加强用户隐私保护,避免跨境数据纠纷。
2025年跨境旅游行业将在复苏中重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驱动力。企业需聚焦差异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政策合规,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同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