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据了解,管理办法》旨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有机结合。
当前,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2023年,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有435所,民办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有2200多所。50多家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和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累计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结构布局在不断优化。
目前,全国设置中职学校有9786所(其中技工学校2492所),高职学校1518所,基本实现了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中职、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教育部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专业体系,目前已经开设了1349种专业和12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拉开了产教融合政策探索的序幕。
随后十年间,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一系列举措构建起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有关要求,开展政校共建、聚力行校联动、强化校企协同、推动校校合作,构建“政行企校研”协同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产教融合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向质量提升阶段。政策重心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例如《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强调构建“政行企校研”五位一体生态。技术革命的深化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教育场景虚实融合,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正在重塑人才培养路径。与此同时,全球化竞争倒逼产教融合国际化,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项目快速增长。下一阶段,行业需破解产教供需错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向“精准对接、全域协同、数字智能”方向升级。
1、技术深度融合与模式革新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深度嵌入产教融合全流程。例如,基于大数据的“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虚拟现实(VR)实训系统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跨地域资源共享。
2、区域协同与产业集群联动
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将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形成“以产定教、以教促产”的良性循环。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可联动院校开设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定向专业。
3、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
职业院校与跨国企业、国际认证机构合作深化,推动“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出海。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经验的本土化改造将成为重点。
4、政策深化与评价体系重构
国家或将推出产教融合效能评估标准,将企业参与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纳入考核。此外,混合所有制办学、教育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有望破解资金瓶颈。
5、终身学习与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向终身教育体系延伸,企业大学、学分银行等模式普及,助力劳动者技能迭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分互认机制建立,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中国产教融合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其发展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更是实现“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目标的核心支撑。未来五年,行业将呈现技术赋能深化、区域协同强化、国际化提速三大主线。
然而,成功的关键在于破解“校热企冷”、资源分配不均等结构性矛盾,构建可持续的产教利益共同体。对于企业而言,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既是社会责任,更是获取人才红利、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教育机构,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弹性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唯有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想要了解更多产教融合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